网站首页 | 加入收藏
安徽要闻 政务动态 国际 国内
文体娱乐 社会民生 地市 农业
安徽经济 招商引资 房产动态
财经信息 投资理财 汽车信息
安徽旅游 地理 历史
旅游景点 名俗 名人
信息速递 安徽名企 人物风采
商业讯息 魅力品牌 安徽特产
首页 - 财经信息
低价竞争自食恶果 六成财险公司前三季承保亏损
【添加时间:2012-11-1 12:22:45】【双击自动滚屏阅读】

一张流传于保险高层圈的“成绩单”,揭开了国内财险公司的生存现状。本报昨日独家获悉,今年前三季度,全国62家财险公司中,有多达38家公司出现承保亏损,其中中资21家、外资17家,承保亏损的比例高达61 %。

这是今年以来,低价抢单、恶性竞争后的自食恶果。由于今年保费增量枯竭,以“老三家”为首的财险巨头,屡次挑起价格战,综合成本率持续上升;而作为另一架拉动保险公司盈利的“马车”——投资收益,今年的股债双杀,又令之变得遥不可及。

股市低迷、竞争加剧,在这样不尽如人意的双重环境下,2012年财险公司盈利着实堪忧。

中资:都是拼价惹的祸

即便预料到自食恶果的收场,中资财险公司仍旧“飞蛾扑火”般地涌向低价竞争。

无论是车险、还是非车险,今年整个财险市场都充斥着“恶性竞争”的味道。本报记者与江浙沪多家财险公司部门负责人交谈后发现,从车险到企财险,再到重大工程险项目,今年的报价一家比一家低、一年比一年低。

以9月上旬江苏某个“交通设施建设期综合保险项目”为例,16家财险公司参与投标,其中最低报价与最高报价相差近三倍。“虽然最低报价的财险公司一开始预中标,但最后迫于舆论压力,这家财险公司最终选择退出。”知情人士告诉记者。

这样的拼价态势,已蔓延至整个财险领域。在占财险比重较大的车险市场,手续费“红线”屡屡被突破。面对手握大量客户资源的4S店、汽修厂,中资财险公司争相贴费、贴点,拱手将来之不易的利润让给了车商。

这样的恶性循环,已经体现在了数据上。从本报拿到的这份财险业成绩单来看,今年前三季,41家中资财险公司中,有多达21家公司综合成本率(综合费用率+综合赔付率)超过了100%,这也意味着这21家公司的承保利润率(1-综合成本率)是负数。而在所有41家中资财险公司中,仅有11家公司今年前三季承保利润增长率是正数。

深究“飞蛾扑火”的背后原因,无外乎于今年财险市场的格外严峻。首先,因新车销售下滑、经济大环境影响,财险增量业务陷入低谷;其次,过去两年将车险保费带入高增长的电销模式,目前正陷入产品同质、价格同质,和在新增客户有限的情况下,存量客户被挖掘殆尽的困境。

一方面财险“蛋糕”在缩小,另一方面抢食者却与日增多。在市场严峻的形势下,财险新军的不断扩容,让现有的财险公司倍感压力。于是,拼价也要捍卫市场份额的非理性经营思路,油然而生。

外资:备战车险成本徒增

虽然外资财险市场的竞争不如中资般激烈,但仅从数据上来看,今年前三季度,外资财险公司的承保亏损比例,要比中资高得多。

从这份成绩单来看,21家外资财险公司中,仅有东京海上、丰泰、三星、乐爱金这四家外资录得承保正收益。多达17家外资财险公司综合成本率超过了100%,即承保利润率是负数。

一向在价格竞争中偏理性的外资财险公司,缘何承保收益境况反不如中资同业?多位外资财险公司高管直言,原因有二:一是今年以来,完成改制后的外资财险正处于全国机构布局阶段,导致费用成本突增;二是交强险正式向外资开放,为备战全面进军车险市场,外资财险必须在渠道、人才、团队、系统上付出上亿的高投入。

无论中资还是外资,无论何种原因,一个残酷的现实已经摆在财险公司的面前。那就是,由于承保不见收益,投资又现浮亏,拉动保险公司盈利的这两架马车,今年恐难如预期般给力。相比前几年赚得盆满钵满的行业高景气,今年整个财险业下行趋势已定。

 

上一条:前三季GDP延续“西快东慢” 津渝贵领跑 沪京浙垫底
下一条:基金两大政策“松绑”在即 信托受威胁
 
图片信息
最新信息
邮箱:ZGhww163@163.com 值班热线:15375513128 意见与建议

皖ICP证:皖ICP备16016461号-2